3/12/2021

大學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

書審資料不做會比不上人家嗎?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陳婉琪,在臉書發起「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邀請大學教授一起澄清社會大眾對大學申請常見的誤解。她表示,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包括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等上百名大學教師,都認同並分享此文。...
Q1:【服裝】大學申請面試需要穿西裝、襯衫、套裝、絲襪嗎? 
A1:穿得像學生,整齊清潔不邋遢就可以了。穿襯衫、穿套裝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 
Q2:【書審資料】我看新聞說很多人都花錢找人幫忙製作書審資料,弄彩色漂亮的封面,我擔心我不做會比不上人家。怎麼辦? 
A2:跟服裝問題一樣,印刷材質及色彩比別人精美,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重點是你如何透過文字內容來適當表達你自己的獨特性。如果找人代做(先不討論這其實屬作弊行為),實質上很容易導致千篇一律,顯得你全無特色,面試時也容易漏餡。 
Q3:【活動經驗】既然多元入學的精神是重視各方面的才能,那麼備審資料裡是不是活動經驗越多越好? 
A3:學生課外活動的學習固然同樣重要,但並非必要,也未必是越多越好。首先,面試的功能之一便是確認你的書面資料呈現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因此通常會根據你的書面資料來深入追問。書審資料中「膨風」越大,實際一見面一對談,落差就越大,可能反而成為你的敗筆。其次,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未必非要以活動來勉強自己。舉例來說,當多數學生都以活動經驗來點綴自己時,一個喜歡獨自看電影,累積許多優質影評作品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了。 
Q4:【營隊】參加學科主題的營隊,應該對該科系之申請有幫助吧? 
A4:與上述活動經驗類似地,營隊參不參加絕非重點。你有無表現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熱情才是重點。若你總是為參加而參加,或只因為父母指點才去參加,自己說不清為什麼參加以及對自我探索有何幫助,也只是徒然暴露你參與模式的淺薄性,造成反效果而已。反過來說,若你真的有心探索特定科系領域,浩瀚網路資源及公共圖書館,都是你的寶庫。 
Q5:那麼,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把我們搞得很累耶~~ 
A5:【社團幹部或志工】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本身沒有太多作用。跟活動、營隊都一樣,堆疊出來的項目資歷本身並沒有意義。除非這些經驗剛好可以對學生產生什麼深刻影響,且學生能夠清楚地、誠摯地表達自己。換句話說,活動、社團、營隊這些都只是媒介 (不會因為有了營隊證明就如何)。透過媒介,我得以成長為更棒的人。如果是媒介,那麼喜歡讀書、喜歡聽Podcast、喜歡寫小說並在虛擬空間與人互動…… 不也都是很棒的替代媒介?且適合的媒介不也會因人而異? 
當申請者(或輔助申請的家長、學校)覺得這樣搞很累時,就表示很可能抱持著跟風的心情(認定做了有用,一定要做,不敢不做)。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
看到下方的讀者留言,把教授講成像外星人一樣。 有些姓氏或用語不是台灣的,莫非這也是資訊戰的一部分,分化台灣的各種組織與團體?

排名越前面的大學、越熱門的科系,老師越忙。某些系備取了數百人,除非教授是外星人,一堆的備審資料要花多少時間才能仔細地看完?如果每一位老師負責看 50 份資料, 就算一份看 5 分鐘,也要 250 分鐘才會完成。所以,資料中講重點即可

我到高中做宣導時,常告知高中生,每天十分鐘,了解相關的新聞報導、產業知識、系所課程大綱 (甚至翻一下必修課課本),增加對學系的了解,以免浪費寶貴青春。可以參考如何選填大學志願(高中) 數學與資訊工程

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在爭辯入學方式和學校排名,卻很少討論學生的適性發展。已經進入新世紀,還是很多人贊成單一價值的聯考; 就算回到聯考,有錢的家長還是一樣,找家教幫小孩補習。觀念的改變真的需要時間。可以參考十二年國教的狂想

題外話。某些頂大學校高層,總喜歡在媒體上,高來高去的辱罵對方,說真的,我看不懂。他們收的學生都是 70 級分上下,還有什麼好爭的。有辦法的話,應該把 50 級分,甚至 40 級分的,教成 75 級分,才來說嘴。更何況,這些大學拿走高教的大部分經費,他們應該有更高的社會責任。可以參考史丹佛 (Stanford) 的方法

2019/6/1 初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