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我描述 (相關) 電子產品中需要的機構設計和熱流問題,覺得挺有趣的。後來,他選擇了成大機械系。念完 6 年和尚學校的他,聯誼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念博士的時候,指導教授給我一個開放性的題目,所以四處看看。當我讀到商學院的論文,例如 Management Science,驚訝地發現,這些教授們使用理工學院一樣的數學工具,解決商業的問題。以經典論文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為例 (1997 出版),解釋供應鏈往上游 (3),變異變大的四個理性原因;其中的配給和博弈 (Rationing and gaming), 精準地在 Covic 期間,出現在 (2022 年) 台積電的重複下單現象。Bass model 也有類似的神奇預測效果。也可以看一下 Sridhar Tayur 教授,使用不同的複雜模型,解決困難的商業問題。更不要說,財務工程裡面複雜的 PDE 和馬可夫隨機過程。
產業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也可以降低單一產業的系統性風險。上面講的論文,大都是工業工程的專業 (4);必修課作業研究的內容,例如演算法複雜度、馬可夫鏈 (Markov chain)、等候理論 (Queueing theory),和許多理工學院是一樣的 (5)。
至於選校或選系,很難說。當法官的朋友 1997 年畢業於政大法律系,他說許多人因為父母之命選了法律系,卻找不到學習樂趣和動機,畢業後,工作和專業無關。我教過資管和工管系,這樣的學生也很多。
這個道理很簡單,單就考試而言,明星高中最後一名的學生或者地區最後一名的學生會很有自信嗎?但是,到了排名較後面的學校簡直是寶貝了,更不要說其自發的內在動力。
學校名稱和專業,只是一個起點。出了社會,還是要不斷地學習,以因應產業與職務的變化。
(2) 那時太太先到 UT 就讀,電機系沒有春季班。其他申請上的學校,都是電機系,例如 Purdue、Maryland。
(3) Lee, H.; Padmanabhan, V.; Whang, S. (1997).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Management Science. 43 (4): 546–558. 台灣有許多代工廠,掌握此知識很重要,有效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也是工業工程的專業。
(4) 例如 Department of Operations Research & Financial Engineering (ORFE), Princeton
(5) 大學專業的相關與相通。許多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核心就是最佳化和動態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