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葦庭,把機械業當飯店業拚,吉輔刀庫賣贏德國、日本,商業周刊,2021 年 03 月 29 日
他選擇工具機中最核心、工序也最繁複的配件刀庫著手。一方面找工研院機械所轉移刀庫技術,同時輔導十分之一老員工轉型投入刀庫研發;原有團隊則繼續接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訂單,以維持公司營運。隨著技術轉移成功,公司在 1997 年接到第一張刀庫訂單,也正式將重心移轉到客製化刀庫。
當時,工具機中儲存切削刀具的刀庫都由日本原裝進口,光刀庫成本就占工具機售價三成。台灣工具機廠若想節省成本,只能自己研發,但中小企業只為單一項目投入研發,並不划算。
因此,他說服工具機業者將客製化刀庫交由他來負責,不只價格比日本便宜一半,工具機研發人員也能專業分工,發揮比較優勢。...
原來,工具機最怕的就是故障,影響產量和產品交期。曾有代理油品和機械零件經驗的他,深知服務的重要,於是他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決定從預防做起。
為了達到預防效果,他們發展出預知檢測系統,當刀庫使用年限到了臨界點時,售後服務團隊就能提前進行維修跟保養,不但可降低七成停機、停工的風險,也能更有效率的調配人員,一旦有突發意外,能更即時的上門維修。目前光是設計與售後服務人員就有 70 位,占公司三分之一。
有一次,某國外車廠向吉輔反應,刀庫在使用 5 個月後就故障,售後服務團隊現場檢查才發現,當時車廠提供的條件有誤,原設定每天運作 8 小時、可運作 10 年的產品,因客戶每天 24 小時使用,導致設備使用時限縮短。
「不要計較是誰的責任,趕快解決就對了。」劉興榮回憶,當時團隊 2 週內重新設計新元件,儘管前期交貨的產品不可能多收錢,但卻因為完善的售後服務,讓該車廠一試成主顧,後續也願意付出更高的費用購買產品。
即便吉輔已是全球最大的客製化刀庫王,但近年仍難逃人才稀缺的問題,劉興榮坦言,無論是客製化研發或售後服務都需要人才,不是自動化生產可以取代。要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這個常被外人貼上「黑手」標籤的行業,將是吉輔接下來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