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城,國家的決斷:給台灣人看的二戰後國際關係史,八旗文化,2019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深諳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他,主張「國家」的能力、意圖與決斷是一切國際政治的根本。在本書中,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不明、被排除於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安全與福祉如何被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戰場與外交會議中的事件所決定?這是這本書試圖解答的。
「以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和所處位置,卻沒有辦法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且幾乎無法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被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國家否認,這不是正常狀況。」但缺少國家身分對台灣究竟帶來哪些傷害?我們對國際現實如何才能有清明的認識?政治領導人能否在需要捍衛國家利益時做出勇敢且前瞻的決斷?長期以來由於台灣遠離國際社會、對國際事務陌生而冷漠,我們常飽受缺乏「國際觀」之譏。《國家的決斷》從台灣人的視角出發,以台灣的利益為主體,屢屢剖析台灣如何在險惡的國際社會中走到今天,不僅彌補台灣人走向世界時的知識貧乏,更是思考台灣未來前途時必備的參考。
敝人對歷史沒有研究,底下的引述只是陳述此書作者的觀點。建議讀者們去看原書的完整論述,切勿斷章取義。
(57 頁) 周恩來「以商圍政」促成中日建交
(73 頁) 在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使一般人民繁榮富足的戰後世界。然而,蘇聯則認為必須必須嚴厲報復德國,才能再次阻止戰爭在歐洲發生。
(81 頁) 就財政而言,國府遷台初期,各級政府赤字達歲入的14.2%,得到美援對財政直接協助後,1951年即降為4.7%。以後始終維持在4%以下。筆者認為,這才是中華民國人在台灣站穩腳步的主要原因。
(96 頁) 台灣 不應奢望日軍的支援
(112 頁) 國家身份不等於聯合國會員資格
(127 頁) 運台的大概在四百萬兩左右…… 然而,這些黃金並沒有保住金圓券的價值,因為它的發行並無限製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這也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失去大陸的重要原因之一。
(128 頁) 70年來新台幣的幣值穩定,真正的主要依賴是台灣人努力製造產品、提供服務、招攬外國人士觀光消費、吸引進來的外國投資、開發證券等金融市場等等所得到的外匯。
(141-142 頁) 陳逸松的記述,堪稱當時台灣人的典型寫照 … 台灣人過去50年,上自父母祖先下至兄弟姊妹朋友,都受過日本人糟蹋過… 民族間的歧視讓我深感厭惡。
(202-203 頁) 1962年美蘇爆發古巴飛彈危機,結果是以蘇聯撤出古巴作為結束,蘇聯顏面盡失,因此決定全力援助北越對美國支持的南越進攻。古巴飛彈危機後中國大肆嘲笑蘇聯。… 毛澤東知道蘇聯全力支援北越,於是下令「蘇聯給多少,除了中國造不出的以外,其他加倍給予」 … 胡志明非常清楚,抗美戰爭一定要由越南人自己來進行,不需要中蘇兩共派軍協助地面作戰。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 因為他認知如果大批的中國軍隊進來,將來就很可能被中國控制。所以寧可自己犧牲,也不能占這個便宜 。第二, 萬一中國和美國和解,那麼他的利益隨時可能被犧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