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2011

台灣的新貧危機

臺灣光華雜誌 2011-04-25 第 10004 期,文‧陳歆怡 圖‧莊坤儒 


部份內文

『在台灣,有一大群不分藍領或白領的工作者,他們身強體壯,早出晚歸,然而一天工作所得卻僅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一不小心可能就往社會更底層墜落。他們被稱為「新貧」階級,或是帶有自嘲意味的「窮忙族」。

今年剛滿30歲的陳重光,五專國貿科、私校日文系畢業,退伍後卻始終找不到正式工作,都靠打零工度日。最近4年,他是靠著公家機關的「短期促進就業方案」,工作稍微「穩定」。二月底剛結束在勞委會勞保局的6個月臨時工作,日薪800元,早晚還去兼差,月入也僅有2萬元。

經濟學者周添城的研究指出,1999~2009年這10年間,我國的名目GDP平均成長2.89%,成績不算差,但勞工的平均薪資卻只成長0.58%,顯然經濟成果並沒有雨露均霑。

根據內政部調查,2010年第二季全台在法定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有近10萬8千戶(約26萬3,925人),占總人口約1.1%。然而,這個低估的數字長期被學者詬病,因為台灣是全世界設定扶貧門檻最高的國家之一,比起歐美國家動輒超越10%的比例,或鄰近韓國的7%、日本的6%,我們的富裕程度只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

1990年,薪資最高組的平均時薪是最低薪資組的5倍,工時卻縮減為最低薪資者的92.9%,也就是說,當時已出現高薪者「賺得多工時短」的現象。到了2005年,薪資差距更惡化達到10倍,而高薪者的工時更短,約為低薪者的86.2%;至於女性的差距比男性更大,顯示底層勞工已陷入「低工資長工時,難以累積人力資本」的惡性循環。

分析原因,1990年代全球經濟型態出現劇烈變化,開發中國家釋出大量勞工;台灣也從勞力密集的產業轉向技術密集。1991年政府開放大陸投資、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國內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台灣產業政策不合時宜、過度偏向電子製造業,也是元兇。

多年前,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即為文提醒,台灣產業以電子業和製造業為主力,其中工業部門平均要花30億元的投資,才能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以12吋晶圓廠來說,必須投入700億到一千億元,才能增加1,000個就業機會。而批發零售與餐飲業,只要6億元的投資,就可創造同等就業機會,因此台灣若要提升經濟景氣,除了靠大型高科技業領軍外,還要多扶植服務業,雙頭並進,不可偏廢一端。』

4/21/2011

我是否應該考研究所、考證照、參加比賽?

導生吃飯吃了這麼久 (一上到三下),除了回答『最近很好』外,很高興同學問了我這麼多的問題。 

答案是 『都很好』,代表同學有在思考。接下來是如何做的問題。

人生的道路通常不是直線的行走,因此,我很難告訴你 (妳) 最佳的路逕。也許當你 (妳) 拿到資料庫證照的當下,你 (妳) 就決定不要走資管這條路。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能夠幫助你 (妳) 的成長,例如如何規劃與利用時間、定下心來學點東西、增進邏輯推理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適用於任何的行業;對潛在的雇主而言,代表著你 (妳) 的進取心、具備有特定的專業能力等等。

以證照而言,許多課程都有相對應的證照,例如 Java、企業資料通訊、資料庫、ERP 等等,可以詢問任教該課程的老師。以工管課程而言,有生產與作業管理、品質管理、作業研究;到 CIIE 的網站,點選『證照考試』;在『相關表單下載』下,有各科考試通過率,如果不高,代表是重要的證照。修課的過程要認真唸書,以便對該科有整體的瞭解;如果是英文出題的證照,買教科書時就應該買英文的;配合圖書館的書或網站上所提供的考古題,可以瞭解該科的題型。同學可以組織讀書會,一起念書和討論,效果不錯。(1)

至於如何準備研究所,參見此內容

如果要參加比賽,建議同學結合畢業專題,將目標設定在全系前 3 名,這樣子才能夠全力以赴,做出好的作品。

整體而言,一次訂定的目標不要太多,專注其中二、三個,全力完成。等完成了,建立了信心和方法,再繼續下一階段的努力。

同學們,等著聽你 (妳) 們的好消息了!

(1) 有些證照的通過率很高,人手一張,您覺得有用嗎?有的證照只考四選一單選題,100 分答對 60 分就算通過,其標準似乎沒有想像中地高;有的同學甚至背背題庫,考過程式語言的證照,卻還是不會寫程式;基於這些因素,許多學校並沒有在推動考證照。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指標是學業平均成績和系排名。 

4/07/2011

分析 (Analytics)

使用統計、作業研究 (operations research)、個體經濟學 (含 game theory)、資訊技術 (資料的取得與分析,例如資料探勘) 來解決可以定量分析的問題。 

以系上課程的安排,非常適合資管系的同學來學習、並培養此重要專長。

一些資訊 

網站:全世界最大的作業研究學會 Informs 所成立的網站 Analytics

報紙:Business Week, Math Will Rock Your World 

文章:Thomas H. Davenport, Competing on Analytics (決勝分析力),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業評論) (入選十大經典論文 (HBR's 10 Must Reads: The Essentials))

書:(1) Stephen Baker, The Numerati,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8. 齊若蘭譯,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遠流出版,2009

(2) Thomas H. Davenport and Jeanne G. Harris, Competing on Analytics: The New Science of Winn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07. 上述文章的詳述

中譯有兩本,胡瑋珊譯,魔鬼都在數據裡,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2008。翻譯有問題,例如作者任教的學校 Babson College、書名,有些專有名詞自創新的翻譯,例如 RFID 的譯名、且前後不一。和其他中譯本一樣常見的缺點,例如刪除所有的參考資料,沒有中英譯名對照、索引。

康蓉、吳越譯,數據分析競爭法︰企業贏之道,商務印書館,簡體中文,2009。書名較接近原文,不過我沒有看過內文。

每週一或二小時學好一門課的魔法

我相信這是許多大學生心中的夢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聽我講一些故事。

在我念工學碩、博士的階段,修課約 25 門,其中包括數學系所的 6 門課。雖然是工學院的課程,印象中,似乎沒有超過 3 分鐘沒有看到一個數學的方程式。當了老師以後,任教的課程大都和數學有關係。

修課、教書、或研究中,許多的內容和機率和隨機過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有關,我自己也看過統計的書。

這學期正在旁聽陳順宇老師的多變量分析,上課前,常常是我第一個到教室。上課中,坐在最靠近陳老師的地方,聚精會神聽講並做筆記,不懂的地方趕緊舉手發問、或者是下課時立即看,沒有玩手機或上網,更沒有和旁邊的 (女) 同學聊天。回家後,至少會念個一或二小時。

到底我有沒有學會了多變量分析?我實在不敢回答:「有」。

那到底有沒有每週一或二小時學好一門課的魔法?我敢肯定地回答:「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