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19

台達電的轉型和智慧製造

在台達東莞、吳江廠內,智慧自動化模範生產線從人工插件、測試、包裝、鎖螺絲到點交,全部機台都整合到一氣呵成。「現在model line (模範線)每個廠都有做,都可以達到90%人力的取代,沒有問題,接下來難的是平行展開,」鄭平接受《天下》採訪時自信地說。...
「要做一條模範線,從機台設計就要規劃進去,物流怎麼走,產品怎麼放進、送出,在各站未必是最佳效率,而是每站做到最佳平衡,」劉佳容說。 
做到去年底,已經可以節省九成人力,人力節省還只是一部份,劉佳容透露,譬如在吳江廠內控制器生產線為例,原本需要300多米的面積,現在只需70米就可以有同樣產量。 
「省了三分之二的面積,未來擴廠只需要在原廠擴充就夠了,坪效提高,」他說。台達目前在中國也和政府方合作, 幫中國在地的企業做智慧工廠的診斷評測,提供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林宏達,因應貿易戰,台達電擬砸 132 億擴大在台投資──鐵血執行長鄭平的完美算計,財訊,2019 年 05 月 19 日
過去,台達電是以事業單位為核心,一個事業部總經理管的是5百億、1千億元的生意,可以自行跟大客戶議定訂訂單,從行銷到生產,權力都握在手上。在零組件為主的時代,有利於接單生產,但這樣的結構,也讓台達電內部本位主義盛行。 
鄭平也不諱言,以資料中心為例,客戶要做生意,「要解決電源問題要找電源的人,做機櫃要找做機櫃的人」,跨事業群溝通都要總部介入,內部資源都無法整合,「客戶哪有這麼多時間等你?」。...
過去 3 年,鄭平用鐵血管理風格,加速台達電的智慧製造發展。 
鄭平的管理風格,是「建平台、搞運動」,3 年前,他開始在台達電的品質管理上,定下智慧製造的目標,每次大會,鄭平不會輕易發言,他讓旗下最有經驗的廠長們,各自發展出最好的設計,再提到大會上討論,為了目標,吵架也沒關係,他曾說,「如果沒有成績,客客氣氣又有什麼用」。 
他不光只是等著聽報告,每一個月,他都會飛到各廠,了解各廠最新的想法,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解釋,鄭平在乎每個細節的合理性,連看簡報,也要每一個邏輯都能說服他,他才會翻下一頁。 
誰能跟著大部隊快跑,並要達到目標,獎勵當然也隨之而來,台達電的主管開始年輕化,像負責自動化事業的劉佳容,不到 50 歲,卻負責 200 億元的生意,指揮全球 7,000 人團隊。在鄭平要求下,台達電的智慧製造快速前進。 
過去 3 年,台達電的自動化就快速發展。2017 年 12 月底,《財訊》到台達電江蘇吳江廠採訪自動化生產線,這裡的成敗,牽動外資對台達電的評價。 
這是一條微型驅動器的組裝線,地上有小型機器人運來待加工的料件,「我們每個產品都可以完全不同,沒有換線問題」,台達電 CDP 廠本部廠長范正寬驕傲地說,每過一關,機器就會透過條碼,下載每個產品加工的工序細節,甚至是測試用的程式。從測試、焊錫到塗膠,甚至摺紙箱,放包裝紙,全由機器人完成。 
生產線上,甚至還可以看到 2 台機器人一起作業,一台焊完,旁邊同一台機器人同時測試,一個站點就能完成 2 種工作。其中一個站點,台達電的檢測機器人甚至配備機器學習能力,不管送來什麼顏色、形式的 PCB(印刷電路板),都能正確判別塗膠的均勻程度,甚至能直接指揮塗膠機器人修正錯誤。 
范政寬解釋,這條生產線,2 年來已經省下三分之二的人力,但目前生產線上仍保留少數作業員。他解釋,台達電是根據 ROI(投資回報率),決定哪些自動化先做,「我們設計的自動化機台,都能在一年內回收成本,」他驕傲地說,如果自動化還不划算的工作,就先由作業員完成。到 2018 年底,這條生產線上 90% 的工作,就能由機器人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