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19

台積電的智慧製造

熊毅晰,地表最接近工業 4.0!台積電兩大獨門武器首度公開,天下雜誌,665 期,2019-01-15 
(台積電晶圓廠營運資深副總經理) 王建光解釋,半導體製程是一門高度複雜的工藝,有上千個製程步驟,每道製程都必須精準控制,每個工廠都有數千台機台,每個機台一天可收集數百萬到數千萬筆數據。 
他說,這些資料是晶圓製造過程中的所有細節,一定得充分收集、掌握,才有機會優化製程參數,成為提升良率的基礎。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簡禎富也指出,台積電的每一片晶圓都有百萬個感測點的數據、每座晶圓廠都有成千上萬台機台設備,但對應的製程工程師,卻可能只有不到一千位,要分析如此海量的資料,已遠超人力所及。...
獨門一:降低生產週期 
交期所向無敵,代工廠最強
它到底有多厲害?前董事長張忠謀口中在這行業很重要的數字──生產週期(cycle time),就能因此降低。 
要理解「生產週期」,得先對晶片製程有大致的概念。簡單來說,台積電的工作,就是把客戶(IC設計公司)委託的電路圖做進一顆指甲一樣大小的晶片裡,因此,除了電路線寬已做到細如頭髮直徑的萬分之一,還得像建造高樓般,一層一層反覆進行曝光、顯影、植入離子、蝕刻等製程,才有辦法將超過十億個電晶體的電路圖「塞」在一顆晶片內。而生產週期,就是建造每一層(layer)的時間。 
隨著消費性電子迭代益趨緊湊,一家IC設計公司的高階主管直言,相較良率、價格,「交期,是我們現在最看重的,而台積電確實是所有代工廠最強的。」 
台積電的交期所向披靡,關鍵之一就是生產週期競爭力。王建光透露,從台積電推動智慧製造並應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後,生產週期精進,至今最少進步50%。... 
當時,魏哲家透露,在約15年前的180奈米時代,一顆晶片內部約25層,生產一層約花兩天。而現在,以十奈米手機晶片為例,內部已達80層,如果一層生產週期還是兩天,代表一個產品要將近半年才做得出來,「沒有人肯等你的,」魏哲家說。... 
獨門二:工廠一致性
 不但可精確製造,還能優化 
簡禎富在新書《工業3.5》提到,透過機台參數與感測器的數據分析,除了可以即時推測每一個加工產品的好壞,設備也具有自我檢測、製程參數智慧調校、自動復原與改善控制等能力,並藉著不斷診斷、不斷反饋、不斷學習進化的「動態優化滾動」,變得愈來愈智慧。 
一顆新晶片要量產,通常會先經研發試產,待製程參數等諸多生產因子調到最佳化後,才外放到各晶圓廠大量生產。王建光透露,目前在全球擁有13座晶圓廠的台積電,也多半由母廠負責試產穩定後,再到各廠投片量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