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18

中山大學教授們用 AI 把養蝦育成率提高到 7 成


即使漁民頻繁巡察蝦塭,也難以精確掌握蝦子生長進度,必須靠撈蝦檢視的方式抽樣整個蝦塭生長進度,加上台灣養殖業主高齡化,高齡漁夫冒惡劣天氣巡察也讓人驚心,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推動跨學系專案,與資訊工程系教授黃英哲合作,要讓AI應用落地,解決老漁夫痛點。 
洪慶章成立的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最新成果,是利用AI養蝦,不僅蝦隻身型比一般傳統養殖蝦大得多,也能利用AI告知投餌最佳時機,降低成本,減少人力巡邏工作量,用AI增加蝦塭產收。 
透過AI養蝦成績斐然,一般坊間養殖蝦子育成率約4~5成,也就是說,一百萬尾蝦苗最好可以育成50萬隻蝦子,若天候不佳,育成率還會更差,但教授們導入AI以科學方法養蝦,育成率可以提高到7成。 
AI監控水質,監測蝦隻生長活力 
洪慶章說,漁民養蝦最大的挑戰是「混濁的養殖池水質」,這是蝦隻的成長好壞關鍵,而水質與餵食的飼料數量及時間點關聯非常高,但養蝦的水質混濁,所以漁民無法以目視判斷池底蝦的健康情況,一旦過度餵養蝦群,水中殘留過多的殘餌與排泄物,會使水質加快惡化。... 
AI養蝦二個考驗是龐大資料量與自動化考驗,洪慶章表示,專案執行第一年已累積了47TB影像跟照片資料,若預估專案要執行三年,資料量累積將會高達500TB,為此儲存端,他們採用Seagate SkyHawk硬碟儲存監控影像資料,並以NAS系統專用Seagate IronWolf Pro硬碟做超大量的資料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