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18

獺祭用數據釀的日本國宴酒

王姿琳,數據釀的日本國宴酒 70年獺祭轉型重生記,商業周刊,第1597期,2018-06-22
尤其,一九九八年設立的在地啤酒餐廳,來客數僅預估的四分之一,短短三個月就關門大吉,不僅賠掉當時近半的營收,「旭酒造撐不下去了」的消息在當地開始流傳,釀酒師「杜氏」團隊離開酒廠,公司也陷入釀不出酒的危機之中。 
日本清酒產業中,酒廠僅負責銷售,杜氏(釀酒職人的稱呼)才是每支清酒的靈魂人物,與釀酒相關的知識與技術,都刻在他們腦子裡,不外洩也不傳授,在釀造現場有絕對權力。他們游走在各個酒廠之間,每年只在寒冷且不易滋生細菌的冬天釀酒。  
隨著杜氏離開,逾九成的員工因看不到公司未來,紛紛離職,這對當時的櫻井而言,無疑是一記重鎚,「我甚至把腦筋動到保險金頭上,如果自殺,是不是就能償還借款了?」櫻井回憶。
打破「職人才能釀酒」傳統
設數據分析職位,溫度、發酵SOP化

缺乏釀酒人才,同為門外漢的櫻井博志,只能硬著頭皮,率領剩下四位平均年齡二十四歲的年輕員工,從零開始學習釀酒。完全零經驗的他們,依靠數據紀錄,將發酵、溫度控制等方案數據化,形成一套SOP,「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但有了一百分的數據和設備,就算是沒經驗的人,也能釀出至少七十分的酒。」櫻井說。

二○○二年開始,旭酒造更設立專職的數據分析職位,負責測量米的重量、洗米時間、水溫以及酒精度數、糖分度數等細節,隔天再依據前一天的數據判斷發酵的進度。

SSI協會認證國際唎酒師陳志綸分析,清酒的釀造過程比威士忌、紅白酒都複雜許多,「發酵溫度只要差個一、兩度,味道會跟原本設定的完全不一樣,」而獺祭借助機器控制,搖身成為品質穩定、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的純米大吟釀,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 
一般來說,日本酒廠訂購酒米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向農家訂貨,但需要一次取完所有貨,對當時年營收不到十億日圓的旭酒造來說,要找到儲存酒米的倉庫,並不容易;另一種,則是透過各地農業協會組織,統一從農家調貨。

但山口縣的經濟聯合會,卻因為櫻井的標新立異、違反傳統,連續三年給櫻井軟釘子碰,不幫忙供貨,讓他氣得找上遠在三百公里外、兵庫縣的農家,簽約購買山田錦。

只不過,一般酒米稻穗重二十五公克,山田錦卻多出三克,其稻稈易斷裂的特性,讓許多農家對其敬而遠之。此時,櫻井把數據化的腦筋,動到了山田錦的頭上。

二○一四年,他主動找上日本第一大資料科技公司富士通(Fujitsu),引進農業雲端系統「Akisai」,逐一記錄農田變化與施肥時間,果然成功提高兵庫縣山田錦產量一倍,實現穩定供貨的目標外,同時增加獺祭的出貨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