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015

Uber 動態定價的危機

Wye 報導 (從媒體寵兒變成箭靶,Uber 做錯了什麼?,inside,12/19/2014)
前幾天雪梨發生劫持事件,Uber 車費大漲 4 倍被批得體無完膚,其實這並非完全錯在 Uber。因為 Uber 浮動機制經由演算法自動調整,如果大批使用者蜂擁打開 app 叫車時,系統便會自行判斷漲價,在該時段吸引更多司機載客。因此,像是聖誕夜、跨年或陰雨天,都有很大的機率坐到比平常昂貴數倍的車。 
只是,若在危難時期,漲價即使在經濟學理論上看似「合理」,但缺乏社會集體患難意識,卻可能對品牌的形象造成重傷。況且 Uber 早在 2012 年底颶風桑迪(Sandy)侵襲紐約,已因漲價 2 倍被叮得滿頭包,今年初,又是在紐約,因暴風雪車費飆漲 8 倍。儘管 CEO Travis Kalanick 一度仍以經濟供需理論——漲價是為了召喚更多司機——辯護,不過,抵擋不住洶湧的譴責聲浪,也擋不住媒體對 Uber 發災難財的討伐,七月 Uber 宣布妥協,承諾若因「非正常手段打亂」如恐怖襲擊或天然災害設置漲價上限。 
不過,漲價上限只限全美地區。三天前雪梨人心惶惶的當下,Uber 官方 Twitter 卻只顧著打預防針:「為了吸引更多司機上街,Uber 車費將會自動調漲。」一時之間網友暴怒,Uber 才又趕緊宣布乘車免費。假若當初維持原價,或許還不會引發這麼大的反彈,也毋需祭出免費手段試圖挽回人心——那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富比士》認為,動態定價短期內雖然有效,但長期而言卻會疏遠客戶。Uber 選擇讓商業策略凌駕企業社會責任,令自己陷入公關夢魘,只會加深使用者對 Uber 失望,甚至反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