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22

用大數據抓用戶胃口

林步昇譯,平台假象:拆解超級平台的神話,分析數位生態系的深層特徵,建立在數位環境中不被吞噬的結構性優勢,天下雜誌,2022

Jonathan A. Knee, The Platform Delusion: Who Wins and Who Loses in the Age of Tech Titans, Portfolio, 2021.

非讀 BOOK

1.串流平台透過大量數據,改善服務本身的黏著度。然而,大數據有辦法改變Netflix,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吸睛的內容,一直是大眾的疑問。

2.Netflix自製劇《紙牌屋》大紅,便有人說因為該劇有所有大數據顯示的爆紅關鍵,但接下來的自製劇《馬可波羅》卻收視慘淡,播2季便停播。

3.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真正有料的創意領域單靠演算法就能創作出爆紅作品。所有企業想靠大數據抓準客戶胃口,都面臨著2大基本限制。

在串流媒體時代,Netflix有更多資料可以利用,不僅知道你在哪些片子上逗留,還知道你是否點進去觀看、用什麼方式觀看。Netflix可以追蹤你的游標移動,推測你考慮過但最後決定不看是因為什麼,以及每一次暫停、快轉和懶得看完的節目有哪些,甚至知道你用什麼裝置觀看。

Netflix透過在訂戶群中一再進行A/B測試,不僅可以改善推薦內容,還可以精確的在特定裝置上,針對特定使用者顯示特定預告片。雖然Netflix略帶誇飾的描述有多少訂戶就有多少「客製版本的Netflix」,但其實它沒有說錯。

串流平台快速擴張,促進資料量和複雜度提升,改善服務本身的黏著度。不過人們更想知道的是,「大數據」伴隨而來的效益,可以額外增加多少訂戶使用服務的意願?但有太多動態變因,諸如定價、內容、市場上相互競爭的替代方案等,導致這些因素難以從外部獨立出來評估。

由於我們無從得知若缺乏大數據,流失率會是多少,因此難以得出確切的結論。儘管Netflix從顧客資料提取商業洞察,進而提升顧客留存率,依然難以相信大數據在此案例中,是徹底改變遊戲規則的策略。畢竟,內容訂閱主要是內容導向,再多大數據也無法改變這項事實。

既然如此,大數據如何改變Netflix以低成本提供更吸睛內容的能力呢?尤其是現今Netflix製作越來越多原創內容,大數據的功用究竟為何?答案與普遍看法相反:幾乎沒有改變。...

然而,所有企業都面臨著2大基本限制。首先,他們無法掌握觀眾胃口的變化。其次,潛在相關變因的數量(數十萬種組合可能)遠遠多於歷史資料量(僅數千部電影或影集),自然就導致似是而非的相關性。也許,其中部分有助於最佳化行銷和發行的決策,這也是多年來各項「黑盒」方法派上用場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