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慧,養雞場拚大數據 14% 退貨率變 1% 以下,商業周刊第 1545 期,2017/6/21
四年前,凱馨面臨了龐大危機:消費者形態改變。當時,小家庭不習慣吃全雞,加上傳統祭祀的活動降低,讓傳統土雞的全雞需求量持續下滑。「和十年前相比,白肉雞的消費量成長四倍(比土雞更早跨入分切市場),但土雞卻掉快一半。」加上盤商客戶持續砍價,一度,凱馨陷入虧損。
凱馨毅然決定開發全雞分切市場,把全雞拆成不同部位來賣,並且增加滴雞精等周邊商品,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為土雞找新出路的同時,管理難度因此暴增。
原來,過去的產線只做全雞電宰,產品只有一種,很單純,但開發超市、大賣場的分切品後,每天要生產超過三十種規格的產品,從倉儲、生產管理和分切產線的員工,全都要重新調整工作流程,內部衝突不斷。「生管(生產管理人員)和生產(在產線處理分切的人員),常對不上,幾乎天天吵架。」凱馨系統分析經理劉姿錡說。...
連結賣場數據後,他們發現。用於拜拜用的公雞需求,體型在二.四公斤以上為市場主流,但雞隻育成過程中,體型有大有小,就像同一個父母生的兄弟姊妹,高矮胖瘦都不同;透過分析庫存的數據,鄧學極發現,一.八公斤的公雞,連兩年的庫存量超過八萬隻,全都變成滯銷品,超過保存期限就報廢,吃掉公司獲利。...
例如,烏骨雞屬高價雞種,同業近年持續增養。但2015年下半年,鄧學極從數據看到,烏骨雞市場需求開始下滑,加上氣象預測為暖冬,預估進補需求會減少,在擬定明年度生產計畫時,決定比往年減少三分之二的種雞蓄養量。
當全台同業平均增養三成的烏骨雞時,逆勢操作的凱馨還被嘲笑。但到了2016年農曆春節,烏骨雞因供過於求,平均價格從一台斤六十元跌至五十元,當同業承受價差損失時,凱馨反而避免超過四百萬元的損失,躲過庫存危機。...
「關鍵就在於前端的生產規畫及排程,」鄧學極說,去年其再花五百萬元、相當於當年度獲利的6%,建置自動生產排程系統等設備,讓訂單及生產的資訊流串接更快;現在,訂單排程到生產出貨,兩小時內就能搞定。
出貨快,讓凱馨的冷藏肉品鮮度佳,售價比同業高出兩成,更有競爭力,從虧損到轉為年賺約五千萬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