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16

欣光食品的科學化生產與管理


排骨便當店起家的欣光,靠中央廚房打入連鎖餐飲代工體系;今年再投資1.5 億元建新廠,產能增3 倍,可望創造逾5 億元營收。

先是推動轉型。他發現,傳統工廠仰賴人力加工,但做出來的排骨有的大如臉面,有的小如掌心,常被客人抱怨「大小眼」,食材原料也很難控制成本。 
「我和大哥說,不能再走傳統老路,一定要改工廠,」詹金和發揮工程師性格,說服哥哥向銀行貸款三千萬元,改造老舊廠房,並重新規畫產線流程,決心「砍掉重練」。完全沒有餐飲背景的他,為了新廠跑到日本取經。 
為了克服排骨大小不一的問題,他用過去工業設計的理念,打造以光學測量排骨面積的機器,從日本運回台灣。沒想到,機器到了實際產線,卻因為排骨的骨肉相連處常有凹槽,機器以光學測量時會反黑,反而測量不準,以失敗告終。這一堂課,讓詹金和繳了上千萬元的學費,也讓他學到,在關鍵的測量流程改以人工使用模型比對排骨大小。...
「欣光轉型的成功關鍵,是打入KTV餐飲通路,」鼎宇企業董事長蕭有成分析,台灣普遍缺工、店面租金高漲,是連鎖餐飲業最頭痛的問題。欣光為業主提供解決辦法,省下廚房後台的人事及生產成本,但中式餐飲的產品製程繁複,「如何做到生產標準化、大量生產,又能兼顧品質穩定度,是業主最在意的事,也是代工供應商的最大挑戰。」蕭有成分析。 
做檢測、建資料庫
同業花七天,它兩天打樣 
「機器設備大家都買得到,但如何組成有效率的生產流程,就是欣光的know-how。」詹金和觀察,中餐最大的問題,在於各家用料、調味路數不同,生產流程也很繁瑣。 
過去還沒標準化之前,牛肉麵裡的肉塊,有的細長如小指,有些則太厚,每次出貨的長度、厚薄都不一樣,常被客訴,讓他下定決心成立研發中心,由實驗室檢測各式料理,並將組成分析數據化,存放在欣光的資料庫裡。
「配方室裡至少有上千種菜單,」詹金和說,當業務接單之後,負責研發的主廚,能馬上從資料庫中調出菜單參考、修改,例如咖哩醬料就有九種配方,能依照客層屬性及成本,在兩天內開發出樣本,不必從零開始摸索,比起同業至少要花一週的時間,能更快達到客戶要求。 
光是一道紅燒牛肉麵的生產流程,就有五十道工序,詹金和也一一拆解,從選擇三分油、七分肉的牛腩,切成長五公分、寬三公分的長條狀,下鍋烹煮的時間、水滾多久該關火燜煮,以及品管檢測等步驟,都一一記錄下來,輸入電腦資料庫。「任何人來只要照著步驟做,就不怕出錯。」詹金和說。 
「欣光用設備代替人力,代工品質的穩定性優於同業,」錢櫃餐飲部經理鈕泰瑜說,內部也曾測試別的供應商,但光是牛肉麵要選用三分油、七分肉的牛腩,別家溝通很久還是「講不通」,欣光卻能在兩天內完成選肉、溝通和打樣。...
像顧問,替顧客想
研發設計、預算控管全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