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融合數十年 (心理) 學界的研究,說明人是如何思考和選擇,遣詞用字清楚易懂,值得花時間細讀 (註 1)。
作者和 Amos Tversky 提出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比經濟學的預期效用理論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更精準地描述人類的決策方法,對行為經濟學有深遠的影響,因而得到 2002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註 2)。
至於在企業的應用,可以參考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
(21/6/17) 有朋友在群組,轉貼台南市發布的「零接觸採檢站」新聞稿影片。看到整個流程的設計,覺得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就轉發到其他的群組。有趣的是,有人覺得這個是「台南市政府的大內宣」。我就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實際的狀況是,台積電要捐八部車子,這只是第一部,而且有許多媒體的報導。快思慢想第七章 (A machine for jumping to conclusions) 就是在講這種人類思維的現象。
(註 1) 英文版的內文沒有說明或任何記號,所以不容易知道文章何處有註釋。中譯本的內文有譯注;但是,刪除 51 頁的註釋和索引;例如出現多次的 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目錄也沒有,除非第一次就讀到且記住,否則很難瞭解。
(註 2) 原文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Vol. 47, No. 2, 1979, pp. 263-292。Amos Tversky 於 1996 過世,所以沒有得獎。書中 279 頁說明其成功的原因
Knowledge of perception and ignorance about decision theory both contributed to a large step forward in our resear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