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的早上,幾乎滿場。
Ronald Reagan,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5, 1967
Perhaps you and I have lived too long with this miracle to properly be appreciative. Freedom is a fragile thing and it's never more than one generation away from extinction. It is not ours by way of inheritance; it must be fought for and defended constantly by each generation, for it comes only once to a people. And those in world history who have known freedom and then lost it have never known it again. (或許你我與這奇蹟共存已久,以至於無法真正地感恩。自由是脆弱的,它離消亡只有一代人的距離。它並非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它必須一代代地為之奮鬥、不斷捍衛,因為它對一個民族來說只有一次。而世界歷史上那些曾經擁有自由,然後又失去自由的人,就再也沒有體驗過自由。)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 (劉道捷譯,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自由,意謂不受他人力量宰制,無須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自由十分罕見。多數時候,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憑宰割。理當維持秩序的國家機器若非不存在,就是淪為壓迫的幫兇。為什麼會這樣?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教授回顧古今中外,引領讀者走訪一個又一個文明故事。從雅典城邦、阿拉伯與中東、非洲、夏威夷與大洋洲、前蘇聯、歐洲、中國與美國。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強,社會更要強,互相制衡,踏入「窄廊」,自由才有保障。
臺灣可以從本書得到什麼啟示呢?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臺灣吵吵鬧鬧,沒有秩序,比不過對岸中國有強大的國家讓經濟發展,但我的看法卻是完全不同:從美麗島到野百合,從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從紅衫軍到太陽花,再到韓流崛起,臺灣在過去三十年內經歷了許多次的大型社會運動。在這些運動中,各方的衝突並不算小,而過程也對當時參與的各方人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但是就在同一個時期,我們也經歷過了七次總統直選、九次國會改選、三次政黨輪替,更遑論大大小小不知多少次的地方政府輪替。但我們若仔細想想,這些運動,是否都在後來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制度改變?不論是讓政府官員與民代更具代表性與正當性,讓權力集中所帶來的貪污腐敗問題更被突顯,甚或是對少數族群帶來巨大影響政策的正當性等。而這些矛盾,也都在政府做出某些程度的反應或讓步,與後續的各個層級公職人員選舉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對這些衝突的公民複決)中,獲得某種程度的緩解,讓我們更往廣納型制度的方向前進。
如果讀者認為一個臺灣人提出這樣的觀點沒有說服力,那我們可以來聽聽大師本人怎麼說。羅賓森在二○一八年底應臺大經濟系之邀來首次來臺訪問,並發表了四場公開演說。他在接受《今周刊》的專訪中就強調,他到過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訪問講學,「在廣納型制度的配方中特別重要的積極投資教育、鼓勵創新、具活力的經濟環境、可接受的貧富差距、特別是民主制度,臺灣完成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他也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認為它「不但沒有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動亂」,反而讓各個社會與政治勢力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識。我認為臺灣其他的社會衝突,也都有這樣的結果。羅賓森強調,從《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的理論架構來看,臺灣絕對不會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我想若從《自由的窄廊》這本書的思路來說,他應該也會同意臺灣是世界上還在窄廊中掙扎的少數國家之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