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21

寄語阿成

陳素貞「寄語阿成」全文

台灣的陳文成基金會要舉辦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也要出版紀念集,我覺得應該寫幾個字。距上次提筆,那是你十周年紀念時。在歲月的流轉中,怎麼三十年就過去了?

在你猝然離去後,每次想到你,尤其是想起你死得那麼慘,那麼多的內傷,就心痛得不能自已。為了生活,只得把對你的思念埋在記憶深處。

你離開已40年了,如果你還活著,可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了。很難想像一個記憶裡活跳跳的你變成了71歲的老人是什麼樣子?我們的翰傑都已41歲了。你知道他有二個很可愛的寶貝。老大長得很像阿公。想起如果你還在,一定把他們寵到不行的。這麼多年過去了,認真想起你時,遺憾之外又有著悵然的心痛。沒想到事過40年,那一份痛卻不會消失。我們相知相愛的那十二年永遠刻在我心底,雖埋著,但不會遺忘。

自上次跟你長談後,這三十年來台灣發生了不少事。1993年立委蔡同榮在立法院舉辦二場「陳文成命案公聽會」。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八年,但是2008年國民黨奪回政權,馬英九執政八年。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又奪回政權,2020年進入她的第二屆總統。你應該感到高興,台灣已是正常的民主國家,政黨輪替已成常態。

最值得一提的是,年輕人的「台灣意識覺醒」。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至今還被人稱頌著。其實美台二地的文成基金會合作,於2010年開始每年舉辦「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鼓勵年輕學子閱讀,帶動起台灣意識的思索,應該有幫忙這份覺醒。為了維護這個潮流,美國的文成基金會於2014年開始頒發「社會關懷獎學金」,頒給關懷台灣社會,以實際行動參與台灣社會改造的大學生或研究所學生。幾年來有幾個得獎者是台大學生會會長或研究生協會會長。也幸虧這些優秀的青年學子的爭取與堅持,「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才能成功完成。

你知道遠在2009年10月美國的文成基金會理事就一致決議應該在台大校園設立你的紀念碑,結果真正完成卻是2021年2月的事。這十年內所經過的挫折與超多的阻擾實在不是外人所能想像的。我們遠在美國只能做些募款及加油,主要還是要靠台灣的文成基金會與台大師生們的努力,實在感謝他們。

根據台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的描述,在紀念廣場上的藝術設置是大理石黑色四方體,有「黑盒子」的小名,象徵偵訊室,影射40年前你被警總約談的境遇。我不知道何時才能有勇氣再回到台灣這塊傷心地,去憑弔這個紀念廣場?

有一點我覺得憤怒不平的是,本來碑上寫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這些字被校方要求拆掉。我還覺得這些字寫得很貼切呢。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是死於國家暴力,怎麼台大校方忘記了?

據二姊夫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由於時代久遠已經不知道陳文成是誰了。有了這一個紀念廣場,至少台大的師生們還會記起你。說到此,實在應該跟你提起在你被謀害後努力替你討回公道,可惜命案未破,要提前離去的一些朋友們。我們不能將他們遺忘。計有賽亞特校長、蔡正隆、沈義方、蔡同榮、陳紹紀、許永華、邱義昌等等。不知道你在天堂的那一端有碰到他們嗎?還有二姊的身體好像不太好,連紀念廣場啟用典禮也無法參加。她為了你的事可說是盡心盡力,我永遠忘不了在事發後,她不顧自己的家庭,遠來美國陪翰傑與我一陣子的恩情。繼二姊之後,大姊也來陪我們母子一年。幾年前翰傑夫婦在老大出生後,一家三口有特別回台灣去探望兩位姑姑,還有阿伯和阿叔。他不會忘記那些長輩對他的痛惜。

40年了,你的命案還未破,本來蔡英文上任後有轉型正義的動作,還以為可以重啟陳文成命案,找出真凶。她現在立法院占多數,是完全執政,期待著在她剩下的三年內可以有所作為。

今年初開始,你所熱愛的台灣陷入武漢肺炎的險境,疫苗還沒有著落。死亡率逐漸上升,期待政府能與百姓一起同心協力渡過難關。希望下一次跟你長談時台灣已是正名制憲,能堂堂加入做國際組織的成員,完成你的夢想。

40年前我唸國中不記得媒體有報導或聽大人說起林宅血案則是發生在1980年2月28日那時候的總統是小蔣

林宅血案為1980年2月28日發生於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位在臺北市住家的一起震驚國內外的兇殺案件。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受重傷,此案至今41年124天仍未偵破,已成懸案[1]。

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今天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有可能發生?

許多人懷念威權時代總覺得那個時代社會一片祥和。對啊沒有媒體報導沒有反對黨的監督,甚至沒有獨立的司法審判 (美麗島事件的軍事法庭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之政治案件統計圖表_20210226)。 

Significance, Volume 18, Issue 6, December 2021. (free text)

In 1981, Chen Wen-chen, a statistics professo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left the USA to visit family in Taiwan. He never returned. Forty years on from his tragic and suspicious death, friends and former colleagues remember a promising young academic, whose contributions to statistics were cut short, but whose hopes for a democratic Taiwan were eventually realised:

Margaret L. Smykla, The tragedy – and legacy – of Chen Wen-chen

Anne Chao and Liza Levina, Remembering Chen Wen-chen

Anne Chao, Chen Wen-chen'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Naihua Duan and Chii-Ruey Hwang, Taiwan, democracy and Chen Wen-c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