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2020

台灣本土火箭 要讓太空旅行夢想成真

 吳宗信台灣本土火箭 要讓太空旅行夢想成真TEDxTaipei2015 (吳教授的台語真棒)

賓靜蓀吳宗信:一顆荷包蛋,嚐到被重視的滋味親子天下雜誌75期2016-05-18
我有三個姊姊、兩個哥哥,年紀都大到可以當我爸媽。媽媽生我的時候根本沒有母奶,是買米麩磨成的粉來泡給我喝。我會爬以後,媽媽去種田,就把我丟在旁邊,肚子餓了就灌我黑糖水。甜的東西會飽,但是完全沒有營養,所以小時候有兩次送急診,差點掛掉。

家裡窮,但老師給了我自信

爸媽不識字,家裡又窮,我沒上幼稚園,進小學完全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小學二年級下學期,才逐漸開竅,我從全班最後幾名變成第二名,老師請我去家裡寫功課,還煎荷包蛋和香腸給我吃,印象好深刻,那是我從來沒有吃過、從來沒有享受過的待遇。那時覺得好像有人重視我,給我很大的信心,之後我念書好像就很容易,尤其是數學。...

球隊訓練,讓我學會合作

我個子小,但喜歡運動,什麼球都會。在台南一中踢足球,讀台大後進入橄欖球校隊,那時我不到五十公斤,雖然很瘦,腳也很細,就像是「鳥仔腳」(台語),但超會跑、射球門很準。

台大橄欖球隊訓練很嚴格,我參加校隊到碩二,練習過程中,激勵我一定要朝目標前進,絕不放棄。而且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一隊十五人,不管打什麼位置,就認真打自己的位置,加起來力量就很大。

我確定要做火箭時,已經四十二、三歲。我不得不承認,生命中遇到的這些人,譬如請我吃飯的國小老師,給我這樣的窮小孩信心和鼓勵,橄欖球隊的訓練,讓我認真和合作,都對我現在做的火箭計畫有幫助。

現在和我一起做的幾個夥伴,都是當年在美國念書時認識的,我們念航電、通訊、遙測、結構、做燃燒、推進,都不一樣,那時沒人想過要做火箭,但後來大家的專業兜一兜,剛好就是一支火箭,我覺得冥冥之中真的有安排。
鄧慧純,用熱情推進火箭 吳宗信 少年阿伯的太空夢,台灣光華雜誌,2019 / 2月
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台北科技大學林信標教授、交通大學陳宗麟教授、成功大學何明字副教授、屏東科技大學胡惠文教授,帶著學生,在爆炸的火花中不洩氣地向前,2012年靠著民間資金挹注在交大成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但當時他們還沒沒無聞。...

但為何台灣要自製火箭呢?在前瞻火箭募資網頁上寫著:「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長久以來把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綁向特定的產業鏈位置,無限的想像能力慢慢失去,如果所謂的研發只是優化別人的系統、只是無止盡的追求效率與降低成本,我們產業的未來在哪?」

一具火箭,結合整個工學院的知識,其「系統工程」之複雜更是難以言說。但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就是看複雜系統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吳宗信說。台灣要擺脫代工的宿命,衛星載具的研發是台灣極具優勢的利基點,但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具大火箭裡面線路的長度可能超過一公里,連結點少說有一千五百多個,『飛行電腦』、『航電系統』講出來只有幾個字,但要做出來可真不簡單。還有即時飛行軟體的部分,當火箭飛在平流層時,陣風可能達到1秒鐘60~70公尺,比超級颱風還要大,要控制好,就是很大的挑戰。」

ARRC共研發兩款火箭,一是平日用來測試混合式火箭或其他火箭實驗任務的小型APPL火箭,主要燃料來自山梨醇、硝酸鉀和氧化鐵加熱後成為固態燃料。另一是由原成員四校的所在縣市新竹、台北、台南、屏東的英文縮寫而成「HTTP」火箭,採用混合式燃料火箭,優點是安全性高且成本低。

陳君毅,火箭阿伯吳宗信二度集資!拚明年七月發射,續寫台灣「太空夢」,數位時代,2020.06.30

吳宗信解釋說:「只要投入火箭研發,你就知道理工學院裡為什麼會有這些科技。」要做一支火箭,必須整合數學、機械、電機、物理、化工、材料、航太等技術,沒有辦法以一人之力完成。

也因為火箭領域橫跨眾多產業,吳宗信認為火箭有機會成為一個火車頭,帶領所有產業前進,「要射火箭,每一個產業都要拿出最頂尖的技術、最頂尖人才,可以促進產業的升級。」就如同1950年開始的太空競賽到1969年阿姆斯壯登月,也造就一大步的科技躍進,包含從現在的運動鞋、運動場的天花板、防火衣、消防設備,甚至是電腦,都是太空競賽下的產物。

華視新聞雜誌,台灣自製火箭 挑戰太空夢 單元3,2020.08.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