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19

自駕車革命

Hod Lipson and Melba Kurman, Driverless: Intelligent Cars and the Road Ahead, MIT Press, 2016.
 近年來,自動駕駛成為各大車廠、科技巨頭競逐的領域,從半自駕(先進輔助駕駛)到全自駕(完全無人駕駛),應用的科技包括傳感技術、機器人學、機器知覺、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智慧型運輸系統等等,原本在學術領域的知識逐漸實用化、商品化。
  從提供人類駕駛車道偏移警示、防撞預警等不同功能的半自駕車,到沒有方向盤、油門與煞車的全自駕車,自動駕駛牽動相關產業鏈和社會系統,也讓交通成為一種自動化、隨叫隨到的服務,顛覆我們的移動方式,也改變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 
  自駕車的好處是能減少車禍、避免塞車、降低空氣汙染,老人與殘障者也會獲得全新的移動能力。不過,任何的新創科技都有黑暗面,自駕車也不例外,像是造成公共運輸衰退,因為人們都將受到隨叫隨到的無人駕駛座艙吸引,價錢甚至比一趟公車票還低;此外,自駕車可能也會造成職業司機失業、個人隱私不保等問題。 
  作者在本書中探討自駕車的發展歷史,帶領我們了解車輛如何轉變成為聰明的運輸機器人,進一步省思無人駕駛對於我們的工作、交通、運輸、製造、保險、醫療和倫理道德造成什麼衝擊,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當人類把生命交給感測器、人工智慧和車聯網的那一天來臨時,但願我們都已經做好準備。
針對各個面向,包括使用情境、技術、社會影響等等,有詳盡的描述,包括13頁的參考資料。

第三章中的迴路中的人類,根據現有的資料和實驗,作者贊成全部自動化的自駕車。

第五章的創造人工感知,人類駕駛平均每 32 萬公里發生一次意外,根據此數值,作者提出安全係數,取代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meantime between between failures),以做為車子性能的評比,例如安全係數 2,代表平均 64 萬公里發生一次意外;並借由航空器的發展,說明實現與驗證的方法。

第六、七章透過美國的歷史,說明智慧公路的成本太高,智慧車輛才是比較好的選擇。藉此說服政府應該改變政策、預算和資源的配置。

後半段幾章則是說明智慧車輛相關的軟硬體發展,借以支持六七章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