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2018

Pepper 機器人的現況

從 2014 年誕生開始,Pepper 就成為了引領「情感機器人」的代表性產物,並且引發不間斷銷售熱潮。但短短三年,機器人產業變化巨大,而 Pepper 已經風光不再。 上週,日經新聞報導了一則關於 Pepper 的消息: 
「軟銀集團向財務省關東財務局提交的 2016 財年(截至 2017 年 3 月)有價證券報告書顯示,軟銀旗下開發和銷售 Pepper 的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Soft 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下稱 SBRH)負債已經超出資產 314 億日元(約台幣 85.5 億)。而根據過去媒體給出的一系列數據顯示,SBRH 至今已經連續三年虧損 ,2014 財年虧損 23 億日元,2015 年淨虧損則高達 117 億日元。 據悉,Pepper 機器人的低利潤和巨大的研發投入是造成高額虧損的主因。...
什麼讓 Pepper 陷入困窘? 
內因 1: 就 Pepper 本身來說,並算不上一個好產品。 
中國測評平台 Zealer 首席測評人 王自如 在測評時對 Pepper 的評價:「這個機器人可能還遠談不上可以識別人類的情緒,甚至連正常的交流都做得不是很好。雖然它會不斷地和別人搭訕聊天,看上去有趣,但是不管你回答什麼,它都只是接著它之前的同個套路來說的,並沒有根據上下文來進行靈活的回應 ,最多也只不過是抓取一些關鍵字,把話題繼續下去而已。」 
內因 2: 團隊難以融合成開發阻礙 
之前外媒報導過一件事:「Aldebaran 之前習慣了法國的扁平化工作模式,在被軟銀收購之後適應不了軟銀的公司文化,負責監管 SBRH 發展的業務經理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會法語,溝通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 軟銀把語音、視覺、聲音情感分析等核心功能都外包了出去,讓原來負責這些工作的 Aldebaran 漸漸被邊緣化,最終導致 Aldebaran 創始人帶著其核心團隊離開軟銀。 
外因 1:Pepper 節奏緩慢,延誤進入服務機器人市場高峰的最好時機 
2016 年,陪伴型機器人 / 服務機器人新創公司市場蓬勃,好多公司打著機器人的名號,借助其他成熟的語音語義系統公司的技術以及 Android 系統,製造一個又一個能聊天的「平板機器人」,雖然功能上不一定比 Pepper 高多少,但價格卻比 Pepper 五萬元台幣的高昂售價低太多了。 
這五萬元只是主機的部分,如果使用基於語音識別引擎的對話功能和 App,用戶需要加入「Pepper 基本計劃」,每月支付 3750 元,分 36 期付款。而 Pepper 損壞保險費每月約 2500 元人,分 36 期付款。計算下來,如果使用三年,用戶在 Pepper 身上所支出的費用達 25 萬元。 
相較之下,很多中國廠商,依靠強大的本地供應鏈和 ODM 能力,複製一批批的類 Pepper 機器人,價格卻只有 Pepper 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外因 2:轉型市場仍然狀況不樂觀,並且在中國引進策略存疑。 
2016 年 6 月,阿里巴巴與軟銀合資成立浙江阿里巴巴機器人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負責 Pepper 在中國的銷售,想打開中國市場。然而 Pepper 入中的同時做了一個至今讓人費解的舉動:在此之前,Pepper 都是採用了稍微賠本的銷售價格,加上開放的系統來吸引 B 端用戶。而到了中國之後,阿里巴巴直接直接給 Pepper 定了 19 萬人民幣的逆天價格,比原本定價高出 4 倍!並且棄用 Pepper 本身的 NaoQi 系統,專用自家的 YunOS,限制開發者的權限。無論是價格還是轉型的調整都導致了 Pepper 的步履維艱。 
外因 3:大市場的技術尚未成熟。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道路上,自然語言處理 NLP 是最難解決的難題之一。而語言是 Pepper 這類機器人的核心靈魂所在。在技術沒有解決之前,這類機器人實在難有生存空間。從過去一年多的經驗可以看出,之前蓬勃發展的陪伴機器人市場已經降溫了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