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13

美國畢業後返台的理由:朋友的提問和我的回答

留在美國的可能理由:
  • 薪水比台灣高,參考企管碩士 (MBA) 的例子。不過,個人所得稅和某些服務業費用較高,所以做薪資比較不太客觀 (註 1)。
  • 美國匯集了全球人才,工作環境與內容比較挑戰 (註 2)。
  • 子女的教育問題。
  • 強大的美國,穩定的生活和政治環境 (註 3)。
返台的可能理由:
  • 親朋好友都在台灣,留在美國較寂寞。
  • 比較喜歡台灣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註 4)。留學生可能開車數小時,只為了品嚐家鄉的美食。
  • 子女的教育問題,想培養何種小孩在控制工程領域中,最有名的例子應該是 Prof. M. Vidyasagar帶其小孩回印度   
  • 回家鄉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
  • 不喜歡講英文,或者無法使用英文精確地表達情感。
  • 種族的差異。
當然,可能轉變,例如:
  • 孩子成年
  • 升遷遇到看不到的玻璃天花板
  • 經濟的崛起,有新的機會
  • 年邁的父母
  • 事業第二春
每個人都會找出支持或強化自己住在某地的理由,所以實在不必大張齊鼓。就好比住在美國的華人喜歡笑臺灣的 18 分上大學,但好歹還是要考,還是要念四年;可是他們似乎不知道美國『野雞大學』占最大比率,只要肯花錢就買得到!更有趣的是離開台灣後,把這裡講的一文不值,卻要回台灣開刀和就醫 (註 5)。

(註 1) 餐館、計程車、理髮費用較高且都要給小費,水電修理費很高等等。有時候,會使用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做比較。另外,參考王駿發:人才流失不是薪水問題
(註 2) 上述兩點構成了工作動機的兩大面向或參考 Frederick Herzberg,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註 3) 指的是個人的層次。但是,有些受過高等教育的 (台灣) 人也不太瞭解當地的事務;有一次到矽谷,和當地的台灣人聊天,有些人竟然不知道矽谷的 google 之商業模式;Joseph E. Stiglitz 的書『不公平的代價』所描述的例子大多是美國,美國近幾年也因兩黨內鬥導致政府關門兩次,卻很少聽到有人討論。還有攝取過多熱量而引起的肥胖和健康問題,所以美國模式不一定好。另外,父母的生活經驗也會影響到下一代的選擇,例如經歷過戰亂或逃難
(註 4) 以前在美國念書學校圖書館,夏天的冷氣冷到需要穿外套冬天暖氣暖到只需穿短袖如果出大太陽就開冷氣;所以美國人約佔全球總人口數的 5%,卻消耗 25% 的總能源量。 
(註 5) 這至少說明台灣有言論自由、醫療水準還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