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2023

台灣經濟史四百年

 吳聰敏台灣經濟史四百年春山出版,2023。

本書講述台灣經濟400年的故事,我所選擇的議題主要是以往我曾經做過研究的。毫無疑問,400年來還有很多重要的議題,但限於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本書並沒有講到。例如,晚清到日治初期的高山原住民,晚清的茶業發展,閩南人與客家人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治時期在台日本人的發展,戰後的土地改革,黨國資本主義等。我期待未來有人能從經濟的角度,把這些故事寫出來。

王家軒

吳聰敏老師在他上週六下午的《台灣經濟史四百年》新書發表會裡,沒有講太多關於經濟史的問題(「要懂這問題你需要看我的書」),倒是分享了很多他做學問的態度。

首先是他對「正確答案」有著異於一般學者的嚴格標準。譬如說,談到為什麼日本會在1980年代後期進入「失落的二十年」或「失落的三十年」,他說他有次在東京參加學術研討會就拿這個問題就教於日本學者,聽了對方的答案之後怎麼想都不滿意,他認為都沒有真正化解疑難。

類似的,談到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因,除了美援與自由經濟市場體制的建立之外,他認為關鍵之一是「台灣女工的效率特別高」。但為什麼台灣女工的效率高?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每個好為人師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偏見滔滔不絕講出一番道理,反倒這是寫過經濟學教科書的榮譽教授出乎意料的坦承:「我不知道答案。」

這樣的謙卑與嚴謹反映在他的一句話上:「我想經濟學的工具還是有用的。」我想這是他經過了三四十年的反覆琢磨與叩問後給自己的一個交代,也是作為知識社群一份子的貢獻。

既然一個真正堪稱答案的答案如此難求,他迫切認為學術工作不可能靠任何一個人的天才或勤勉來完成,而必須靠世世代代的社群的累積。這是他撰寫《台灣經濟史四百年》的動機。

他說他在美國念博士時候的訓練就是總體經濟學,因此1984年回台灣的時候順其自然就做了一個探討「戰後台灣物價的膨脹」的研究,他利用經濟學的工具跑了一些統計資料、回歸分析出來,發現結果符合預期,就覺得滿意了。然而,一直等到十多年之後,他才驚覺當時的他從來沒有多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當時的物價會飆漲?」答案很顯然,他認為,是當時國民黨失敗的管制政策。那為什麼國民黨當時會採行那樣的政策?

他認為如果年輕時的他多一點政治背景的認識,或者說,當時學術界對於台灣歷史有更充分的研究,那年輕學者在做研究時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每個環節都得自己重新去摸索,少走很多冤枉路。

因此,在探討書中的問題時,他最常說的不是結論或他的主張,而是他究竟能不能找到足夠的檔案資料作為基礎,來開展研究、釐清謎團。而這個問題也很殘酷的呈現在要做台灣本土研究的困難上。

他提到兩個例子。第一,你如果要研究台灣五〇、六〇年代的產業發展,做電子業會比做紡織業好做很多。因為電子業很多參考資料,紡織業很少。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台灣電子產業或學術界或國科會保存了很多資料,而是美國因為對為什麼美國電子業會被台灣打趴很不解,因此做了很多調查研究。

第二,他說雖然他的書號稱研究「台灣經濟史四百年」,但其實中間有將近兩百年是空白的,那就是清領時期。不是他討厭清國而不去做研究,而是當時的人根本沒留下什麼有實質意義的紀錄,無法做研究。相比之下,歷史更早的荷蘭殖民時期保存的檔案就多多了。

我常覺得,華人其實跟文明(至少是西方意義下的文明)沒什麼關係,華人的歷史就終結於母愛裡。果真不假。

吳老師在最後提到他在書中談討到一個特別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西拉雅人會有殺嬰的習慣?」他說他第一次讀到這說法覺得不可思議,以為是當時荷蘭人的紀錄有誤。但後來發現馬爾薩斯寫成於將近170年後的《人口論》裡有談到這問題,並解釋說當時福爾摩沙島上因為人口過多、糧食不足,才有殺嬰之俗。然後,吳老師又近一步發現,美國人類學家Robert Shepherd指出荷蘭時代的台灣西部人口密度不高,而且西拉雅人身材高大,應該沒有糧食不足的問題。那麼,到底西拉雅人為什麼會殺嬰呢?吳老師在書中試圖提出他的解釋………

我聽到這一段時實在太驚喜了。我看歐陽泰談到西拉雅人的風俗時,有想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談國衛的養成與訓練,也想到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但還真沒想到可以從經濟學角度來探索。但這樣的問題意識、這樣的刨根究底,恰恰說明吳老師的求知精神。 

吳老師當天演講的PP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