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慧,陽明海運慘虧 為何要政府急救?,商業周刊,1515 期,2016/11
第一錯:船越造越大
「2011 年油價高漲,為了壓低單位成本,各航商造起萬 TEU 級 (編按:1 TEU 為20 呎標準貨櫃) 的大船,導致 5 年來供過於求,」中華民國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文博,直指全球航運業目前虧損累累的主因。
法國海運諮詢機構 Alphaliner 原本預測,15 年貨櫃船供給成長率為 3.1%,但實際供給成長率卻暴增至 8.6%。當船舶容量越大、運費越低,同業間的競爭也越大,讓市場運價「殺成一片紅海」。
面對船舶大型化的競逐,陽明和長榮海運,在 10 年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種下如今陽明虧損金額是長榮兩倍多的遠因。2006 年,陽明海運為擴大船隊規模,陸續下了 30 艘新船的訂單,希望藉此降低平均單位成本,並取得進入航運聯盟的入場券。...
反觀對手長榮海運,卻反市場而行。長榮集團前總裁張榮發生前曾說:「做生意有時是不要跑太快。」他認為逾 1 萬 TEU 的超大型貨櫃輪造價太高,將來也恐有貨裝不滿等營運問題,因此同業訂造大船時,長榮並未行動,讓其負債比率 5 年來多維持在 6 成至 7 成。
第二錯:在租金最高點租船
陽明另一個看錯時機的決策,是簽長期租船合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 (BDI),在2008 年漲到 11793 點的歷史新高,陽明卻在此時,對外簽下最長 20 年的長租船約,「等於在租金最高點時租船,當然會虧!」同業分析。
「現在的運價,只有簽約當年的十分之一,」同業表示,在高價時期簽的長租船約,後來即使市況不好,也不可能解約,「就像是買股票一樣,要被套牢 10 幾年。」
租金成本是收入的 10 倍,成為壓垮陽明財務的最後一根稻草。因今年前 3 季大虧,陽明決定減資 53%。每股淨值也自第 2 季的 7.36 元,降到 5.76 元。顏進儒分析,每股淨值一旦低於 5 元,將被打入全額交割股,成交量小、市場流動性又差,股價勢必下跌,也會影響其貸款額度、信用評等,讓財務更雪上加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